中国跳水队包揽世锦赛四金 小将全红婵再现水花消失术

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游泳锦标赛跳水项目比赛中,中国跳水队再次展现“梦之队”的绝对实力,包揽已决出的全部四枚金牌,15岁小将全红婵在女子10米台决赛中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夺冠,五跳中三跳获得满分,再现东京奥运会时惊艳世界的“水花消失术”,老将王宗源、陈芋汐也分别斩获男子3米板和女子双人10米台冠军,延续了中国跳水队的统治地位。


全红婵完美发挥征服裁判 外国选手感叹“难以超越”

女子10米台决赛成为全红婵的个人表演舞台,她的第二跳407C(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)和第四跳6243D(臂立向后翻腾两周转体一周半)均获得7名裁判一致给出的10分,第五跳5253B(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屈体)同样拿到4个满分,她以458.20分的总成绩夺冠,领先第二名美国选手施内尔超过60分。

“我赛前有点紧张,但站上跳台后就只想着动作要领。”全红婵赛后腼腆地表示,她的教练何威仪透露,团队近期重点攻克了207C(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)这一过去稳定性不足的动作,“今天她跳出了单跳94.05分,说明训练方法是对的”。

外国选手对全红婵的表现心服口服,加拿大名将麦凯坦言:“她的动作就像教科书,我们只能争夺银牌。”国际泳联技术代表甚至当场称赞:“这是近十年女子跳台最精彩的决赛。”


王宗源男子3米板卫冕 伤病中展现大心脏

男子3米板决赛中,带伤出战的中国选手王宗源以总分558.75分成功卫冕,他在第四跳5156B(向前翻腾两周半转体三周屈体)时出现轻微失误,仅排名单轮第三,但随后以两跳超百分的高质量动作锁定胜局,英国名将拉弗尔和墨西哥选手奥坎波分获二、三名。

“脚踝的伤让我不敢完全发力,但最后一跳109C(向前翻腾四周半抱膝)必须拼出来。”王宗源赛后透露,队医每天赛前为其注射封闭止痛,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表示:“王宗源展现了老将的韧性,这块金牌比四年前更珍贵。”


陈芋汐/张家齐双人10米台夺冠 新组合默契初显

女子双人10米台项目上,新搭档陈芋汐/张家齐以352.14分夺冠,尽管两人配对仅三个月,但五跳动作同步性均超过9分,难度系数3.2的5253B更获得全场最高的91.20分,马来西亚和英国组合分列二、三位。

中国跳水队包揽世锦赛四金 小将全红婵再现水花消失术

张家齐赛后笑称:“我们俩一个像‘强迫症’一个像‘马大哈’,但反而互补。”陈芋汐则提到,每天加练半小时的陆上模仿训练是关键,技术分析师指出,这对组合的入水效果尤其突出,平均水花高度比对手低30%以上。

中国跳水队包揽世锦赛四金 小将全红婵再现水花消失术


男子双人3米板惊险夺冠 曹缘/谢思埸顶住压力

最激烈的角逐出现在男子双人3米板决赛,中国组合曹缘/谢思埸在前四跳领先的情况下,第五跳307C(反身翻腾三周半抱膝)出现同步偏差,单轮跌至第四,被英国队反超,关键时刻,两人在最后一跳109C(向前翻腾四周半抱膝)顶住压力,拿到106.02分的全场最高分,最终以7.41分的优势险胜。

“我们赛前就预料到会拼到最后一跳。”谢思埸表示,英国队教练赛后承认:“中国选手的心理素质令人敬畏。”这场胜利也让曹缘成为首位集奥运会、世锦赛、世界杯双人3米板“金满贯”的中国男子选手。


技术解析:中国跳水为何长盛不衰?

本届世锦赛再次印证了中国跳水的领先地位,专家分析认为,三大优势是关键:

  1. 选材体系:基层教练通过骨龄预测、柔韧性测试等科学手段选拔苗子,全红婵便是8岁时被湛江体校教练发现的“好苗子”。
  2. 训练创新:国家队采用“陆上水槽”模拟器训练,运动员每天在空气垫完成200次以上动作模仿,大幅减少水上训练伤病风险。
  3. 国际话语权:中国裁判员多次参与国际泳联规则修订,例如推动难度系数计算方式改革,使高难度动作更具得分优势。

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主席海尼斯表示:“其他国家需要5-10年才可能缩小与中国的差距。”


展望巴黎奥运 新老交替有序进行

随着巴黎奥运会临近,中国跳水队的梯队建设已见成效,本次参赛的12名选手中,6人是首次参加世锦赛,但全部站上领奖台,周继红透露:“全红婵等小将的成长让我们在女子项目上形成‘双保险’,男子跳台的新人培养将是下阶段重点。”

国外队伍也在寻求突破,英国队引入AI动作分析系统,美国队则聘请前中国教练员指导,但正如澳大利亚媒体《游泳世界》的评论:“只要中国跳水队自己不犯错,巴黎的金牌归属几乎没有悬念。”

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,全红婵被问及未来目标时简单回应:“下次争取跳得更好。”这句朴实的话语,或许正是中国跳水队长盛不衰的注脚。